自考应用心理学专业《行为改变技术》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第六章(一)
点击量: 1020
发布时间: 2019-06-27 09:44
微信号:18064481435
第六章 联结学习论行为改变原理(一)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行为改变原理中的十二个联结学习论行为改变原理。这十二个联结原理学习论行为改变原理分别是正强化原理、惩罚原理、负强化原理、消退原理、塑造原理、渐隐原理、锁链原理、代币制、饱足法、相互抑制原理、系统脱敏法及厌恶法等。明确这些原理的涵义、类型、作用及实施步骤。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正强化原理
识记:正强化的涵义
(1)有目的的利用正强化物来提高行为出现率的行为改变原理叫做正强化原理,简称正强化。
(2)正强化形成过程的公式
(3)正强化在结构上包括三要素:1、情境或刺激2、行为或反应3、正强化物
识记:正强化的误用
(1)强化时间不当
过早强化、延迟强化、强化错误行为
(2)强化物不被受训者喜爱
识记:差别强化
(1)对替代行为的差别强化(DRA)
(2)其他行为的差别强化(DRO)
(3)低反应比率差别强化(DRL)
应用:正强化原理的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
1、正确选择目标行为,合理确定终点行为
2、分析问题行为产生的前情和后果
3、正确使用强化物
(2)实施阶段
1、在正强化方案实施之前,应将计划告诉受训练者
2、处理好正强化的剥夺和满足
3、及时发放正强化物
4、使用恰当的指导语
5、让受训者逐渐脱离程序
(3)追踪阶段
应用:正强化原理的实施方案
(二)惩罚原理
识记:惩罚的涵义
识记:惩罚的类型
(1)体罚
(2)言语惩罚
(3)隔离
识记:惩罚运用不当产生的负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嘲笑、讥讽他人,无意中施行了惩罚作用
(2)滥用惩罚
(3)言语惩罚后没有其他厌恶刺激跟上
(4)惩罚不够及时或过于轻微
识记:误用惩罚具有以下弊端
(1)强烈的惩罚可引起不良的情绪反应
(2)容易产生条件惩罚
(3)惩罚容易使儿童模仿
(4)惩罚容易导致使用者上瘾
(5)惩罚只能印制旧行为,并不建立新行为
应用:惩罚原理的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
(2)实施阶段
(3)追踪阶段
负强化原理
识记:负强化是指个体正在承受厌恶刺激时,一旦个体表现出期望的良好行为,便立即撤销其正在承受的厌恶刺激,那么以后在同样的情境下,该行为的出现次数就会增加。
负强化包括两个阶段:首先,当不良行为出现时给予厌恶刺激。第二,当良好行为出现后就消除厌恶刺激。
理解:负强化的基本过程
负强化的实施过程是通过逃避和回避这两个过程来实现其效果的。
识记:负强化与正强化、惩罚的比较
(1)负强化与正强化的区别和联系
负强化与正强化都是用来增加行为发生率的强化过程,这一点非常重要。
两者的区别在于:
1、两者的刺激性质不同
2、两者在应用上不同
3、两者的强化物施予方式不同
(2)负强化和惩罚的区别和联系
惩罚是对行为者施加厌恶刺激,负强化是在行为者表现良好后除去厌恶刺激,它们之间都使用厌恶刺激,因此容易引起混淆。
二者的具体区别为:
1、二者的施行目的不同
2、二者的实施方式不同
3、二者施行的后果不同
(3)正强化、负强化和惩罚的比较
在强化物的给予方式上分为给予和撤销两类;在强化物类型上分为正强化物和厌恶刺激两类。
当行为者出现某一行为后,1、给予正强化物,是正强化2、给予厌恶刺激,是惩罚3、撤销正强化物,是惩罚4、撤销厌恶刺激,是负强化
识记:逃避和回避的误用
(1)成人的逃避和回避,养成了儿童的不良行为
(2)儿童为了逃避成人的惩罚而撒谎
(3)家长或教师过分使用惩罚,无意中让许多东西成为厌恶刺激
应用:负强化原理的实施案例
上面的内容希望可以帮到有需要的自考生。如果还有不明白的自考生可以通过电话/微信:186-5011-2127 咨询了解更多详情,或搜索添加公众号【聚创教育】回复 “自考”领取相关真题资料。